雷蓬車子
【歲月】
雷蓬車子
■ 吳國忠
在江蘇南通通州和沿江一帶,“雷蓬車子”作為人力運輸工具,由來已久。從我記事起,我父親就是用它來做省力的運輸車。
很小的時候就聽我媽說過,上世紀50年代初,她就是坐著雷蓬車子嫁到我們吳家來的。不像后來我老家的那些新娘,是坐著手拖車、自行車、手扶拖拉機、大卡車、小汽車,甚至于飛機出嫁的。
窮奔沙灘,富奔城。50年代末,我爸我媽從通州老家搬遷至現(xiàn)住地。爺爺沒有什么財產(chǎn)讓他們帶來,就送了一輛在當時還算“高級”的運輸工具——雷蓬車子。車子一邊坐著我媽,一邊是用床單包裹的換洗衣服和生活必需品,當時這些就是他們的全部家當。
現(xiàn)在看來,雷蓬車子像廢品,送了給人燒鍋人家還不要,但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,它是我們那邊農(nóng)村里幾乎每家必備的交通工具。雖是木輪車,但比手搬肩扛省力輕巧不少。當年搭建蘆葦壁帳茅草屋,建草蓋瓦檐房、五架梁瓦房運輸建材少不了它;家里賣個豬、賣個羊,生產(chǎn)隊按計劃分草分糧,幫生產(chǎn)隊賣棉花、完公糧、買化肥農(nóng)藥都離不開它。
我十二三歲那年,有一次隨父親送公糧去鎮(zhèn)上糧站,當時的情景,至今不忘。
上午六七點鐘,生產(chǎn)隊二十幾個壯勞力集中在社場上,大家把裝好小麥的麻袋在車兩邊捆綁結(jié)實,用個肩帶套上手把,車子耳上用棉籽油涂滿了,推起來會輕巧一些。二十幾輛車前后排成一個長隊伍,一同推起來,吱吱嘎嘎地往前走。我們小孩子就把繩子一頭綁在前架子上,一頭牽在背上。背繩子的人、推車的人,要走在一個直線上,才能形成合力。當時自己也是很想為父親省點力氣的,但畢竟年少力小,也就做做樣子,心理上有個安慰。那時都是泥土路,從生產(chǎn)隊社場到鎮(zhèn)上糧站大概有4公里,一車總在150公斤左右,遠路,每個人都舍不得少裝,因為是按斤量計工分的。木輪加泥土路,手推非常累,走走息息,差不多兩個小時才到了糧站卸車卸貨。
都是壯勞力,到中午肚子早已前胸貼后背了,早上喝的兩碗薄粥早已煙消云散。幾個勞力將偷偷多裝的一點小麥拉到集市上換成龍糕一人一條,弄了個飽肚子。我也沾了一個大光,樂得屁顛屁顛的。當時能把肚子吃飽是件多么幸福的事!
貨卸了,空車返回,我就愜意了。我坐上雷蓬車子,由父親推著,大家一邊走,一邊聊天,說些半葷半素的笑話,一路笑聲不斷。
隨著農(nóng)村經(jīng)濟體制改革,農(nóng)田承包到戶,自主經(jīng)營,再加上手拖車、自行車、摩托車、手扶拖拉機等交通工具的使用增多,雷蓬車子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,也只在承包地與住房之間來來去去,送送肥料推點兒收獲的莊稼,機個糧買個化肥什么的,直至今日,成了“古董”。好幾次,家里老少都要把它扔掉,但我一直舍不得。因為它承載的是我們貧困的歷史,是我爺爺、父親勞動的縮影。我想讓后代再看看它,聽聽它的故事。
(作者單位:江蘇省如皋市長江鎮(zhèn)財政和資產(chǎn)管理局)
本報擁有此文版權(quán),若需轉(zhuǎn)載或復制,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,標注作者,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。否則,將追究法律責任。
責任編輯:LIZHENG
點擊排行
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
我國政府采購領(lǐng)域第一份“中”字頭的專業(yè)報紙——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(chuàng)刊!
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由中國財經(jīng)報社主辦,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(fā)布媒體,服務政府采購改革,支持政府采購事業(yè),推動政府采購發(fā)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的重大使命。
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(yè)一路同行12年的《中國財經(jīng)報?政府采購周刊》?!吨袊少張蟆芬詫I(yè)的水準、豐富的資訊、及時的報道、權(quán)威的影響,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(fā)展事業(yè)的脈搏與動向。
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,精美彩色印刷;每周二、周五出版,每期8個版,全年訂價276元,每月定價23元,每季定價69元。零售每份3元。可以破月、破季訂閱。 可以破月、破季訂閱。
歡迎訂閱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!
訂閱方式:郵局訂閱(請到當?shù)剜]局直接訂閱)